媒體報導媒體報導

Digitimes報導─思納捷扮能源AI總管,協助企業揪出不必要的隱藏用電成本!

讓思納捷科技成為電能隱藏浪費的名偵探!

【DIGITIMES 2019年11月14日訊】
不管在工廠或是任何建築場域,都要使用能源,而能源包含「水氣油電」四個面向,這是基礎設施相當重要的一環,以此作為延伸的能源管理因此市場商機相當龐大,然而對於當前物聯網市場中,能源管理相當普遍,但要如何做出具有特色的能源管理則又是另一門學問。

舉例來說,市場一般強調能源管理可視化,而新創業者思納捷則是以能源的AI總管為特色,發展出如透過超約控制節省營運成本,或是提供開放性平台可同時整合不同廠牌的設備來強化能源管理的多樣性。而具有個人特色的發展策略,也讓思納捷成立短短不到3年,已有超過上百個應用案例,也是台北市政府欲重點扶植的新創團隊之一。

2017年底從資策會獨立出來進軍新創圈,思納捷一開始就將自身定位在能源與設備的AI總管,將核心技術圍繞在雲端、物聯網以及AI,並透過三部曲一步一步從最基本的能源管理、機電設備聯網,再到製程設備的分析優化。

思納捷總經理莊棨椉解釋,簡單來說,思納捷其實就是透過物聯網技術蒐集場域裡設備的能耗數據,並提供平台讓使用者可透過雲端管理設備的節能與效能,甚至進一步達到智能分析。而光是從一項能耗數據就可發展出許多應用服務,除了最基本監控用量外,還能檢視設備異常,提出示警,另一方面也讓能源的使用效率更好、更節能,未來更可進一步透過能源分析達到製程優化。

莊棨椉指出,過去市場透過監控設備的運作狀態優化製程,通常只看特定參數,但其實像生產設備的重要零件馬達,本身就是以電力驅動,電力品質的好壞也會影響馬達運轉效能,進而影響機台運作,因此從設備零件的用電數據也能從中發現對於製程影響的端倪。思納捷從資策會開始便累積近十年對於能源管理的經驗,反而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智慧製造市場。

而從市場對於用電智慧化的需求觀察,他舉例像是只要非家庭用電,一般對於許多用電戶來說,超約控制可說是一項非常基本的管理需求。所謂超約控制意指當用電戶與台電按契約容量收費,為避免超約用電加收附加費,思納捷會透過即時用電量分析,協助用戶自動控制用電設備降載,而免於被台電加收「罰款」。

【DIGITIMES 2019年11月14日訊】

思納捷會從兩件事來協助用戶進行超約控制。莊棨椉說,只要用戶提供歷史用電數據以及關鍵數據,例如工廠或企業的主要生產、上班日以及休假日、重要生產機台或設備的用電資訊,系統透過數據分析就能推算出每月的用電量預測,藉此與台電訂定最佳契約容量值,而第二步則是監控即時用電量,當系統預測用電即將超約時,可自動控制設備降載,調整實時用量。

莊棨椉說,當企業不曉得實際用電量,便很容易與台電訂定超額的契約容量,既而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增加用電成本。他舉例像是思納捷就曾協助位於民生東路的科技服務大樓,藉由用電分析評估降低每月與台電訂定的契約容量,進而至少可為大樓省下14萬元的電費,而能夠直接節省營運成本,對於企業來說便是能夠吸引其主動導入能源管理服務的一大誘因。

當前物聯網市場中,能源管理相當普遍,然一般跨足能源管理的業者在市場上常見大多以硬體設備製造起家,例如電表、控制器等,雖然思納捷主力不賣設備,卻仍在市場中與這些設備廠商以競合模式共創雙贏。莊棨椉說,思納捷的核心技術在於物聯網與雲端平台開發,反而能夠讓設備廠商的產品加值,提供用戶更好的服務。

他提到思納捷目前正在拓展的馬達診斷服務,雖然思納捷不賣馬達,但可透過感測器監控馬達的振動參數,而馬達又是以電力驅動,從監測其電力資訊以及振動數據,便能透過監控馬達的使用情形以進行故障預測診斷。馬達是所有生產設備的重要零件,市場商機固然龐大,然而並非所有馬達製造商都有能力開發智能服務,而思納捷的任務便是為其鋪上最後一哩路,透過平台將不同廠牌的馬達串聯起來,提供使用者達到跨廠甚至跨國的管理。

一般來說,工廠內的機台顯少使用單一廠牌,八國聯軍更是常態,因此對於製造業者而言,除了達到聯網智慧化,如何同時進行眾多不同機台集中管理,其實也是挑戰難度非常高的部分。莊棨椉表示,思納捷透過擅長的資通訊整合技術,整合不同廠牌的機台,或透過非侵入式將機台聯網至雲端,協助業者透過雲端同時管理全廠甚至跨廠機台,目前也已完成市面上超過400種包括感測器、量測儀表、控制器等感知設備整合,加上思納捷可自主開發閘道器,能夠同時兼容市場多種設備,並整合於單一平台,反而成為思納捷發展不同物聯網應用與切入市場的重要利基點。

572775-1-CN6XJ Digitimes報導─思納捷扮能源AI總管,協助企業揪出不必要的隱藏用電成本!

從資策會獨立出來的思納捷核心領域在能源管理。圖為思納捷總經理莊棨椉。廖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