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oT智慧應用分享會,大戶能管絕佳機會
【經濟日報2021年5月26日訊】
電電公會(TEEMA)能源管理服務委員會主委胡惠森指出,今年1月1日起「用電大戶條款」上路,「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增列契約容量5,000KW以上的超大用電量企業須在五年內建置10%再生能源設備,提前一年完成義務量降為9%,提前二年降至8%。
依用電大戶定義,目前用電量超過800KW約有5,400家廠商,第一階段5,000KW約有506家。用電大戶在上述誘因下,可選擇自建綠電、儲能、購買憑證或繳納代金,頓時成為產業討論的熱門話題。
「AIoT智慧應用分享會-用電大戶再生能源與節能解決方案」日前登場,由各領域專家提供創能、儲能、節能及再生能源憑證交易等解決方案,內容包括結合AI+IoT的智慧能源管理解決方案,協助企業進行多樣化能源管理,以達成碳中和的終極目標。活動由工業局規劃主辨,電電公會與資策會執行,由於疫情關係改為線上會議,廠商反應仍相當熱烈,共151家業者參加。
森崴能源太陽能事業部處長吳昱廷指出,太陽光電建置為再生能源選項之一,從申請流程分析、必要條件評估,包含興建、維運、維修、保固等,如屋頂及廠房強度是否符合建置條件、有無充足資金及20年維運管理能力。一旦簽約,還需取得台電、能源局、縣市政府和工業局、工業區確認資料及最後的施工、完工文件等。森崴能源也提供儲能規劃,從用電契約和再生能源契約容量中尋找用戶的尖峰電力,以評估儲能需求。
富威電力工程師楊允仁介紹再生能源憑證(T-REC)表示,標準檢驗局旗下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核發的憑證,可使用於國內外之環境宣告,例如國內用電大戶條款(需搭配綠電使用)、環保署溫室氣體管制及其他國內政府或雜誌相關獎項;國外部分如CDP (RE100)、US EPA & IEEE等,我國憑證為國際上具有公信力的環境效益證明。
目前「純憑證」或「電證合一(綠電需求)」的憑證都相當熱門,由於純憑證的數量極少,近期綠電市場中,再生能源相當搶手,甚至供不應求,原因是再生能源案場較受地理及饋線影響,不是隨蓋隨發電。基於綠色供應鏈訂單及政府法規的考量,甚至以「購買預售屋」的概念,先把案場定下來,避免以後買不到綠電。遠期市場在於離岸風電正式倂網商轉時機,是否符合用電戶的預期價格,都會影響綠電市場供需及價量。
盛齊綠能資深產品經理薛志宏指出,政府積極推動國家能源轉型,期望2025年達成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20%,電力系統將面臨大量再生能源併入電網後造成的不穩定。台電推出的「輔助服務及備用容量交易試行平台」, 儲能設備將扮演調節電力的角色。盛齊與國際大廠合作,從電池櫃、BMS、PCS、變壓器及盤體與 EMS,提供輔助服務及用電大戶完整解決方案。
思納捷科技總經理莊棨椉表示,能源管理系統對工廠管理相當關鍵,節能與生產製程穩定有一定的關聯。因此,應用雲端AI能源管理在智慧工廠領域,從最基本的能源與資源管理優化做起,包括電能監控、需量管理、空調管理、水質監測等,將全廠水電油氣納入監管。
此外,再透過機電設備聯網構成的設備與機台管理,透過機聯網或感測器,蒐集製程機台資料。最後再透過已知的能源資訊與機台資料進行智慧分析與預警,優化產能與良率,滿足用電大戶的能管需求,逐步打造智慧綠色工廠。
有別於過去台電為主的電力供給模式,億鴻科技技術長劉家銘表示,未來企業將自行擁有創能與儲能系統,透過智慧能源管理建構AI微電網,取得能源最大使用效益。他透過國內知名企業用戶的使用經驗,說明AI微電網的管理範疇與價值。
恆科公司總經理羅得良指出,「安全是儲能唯一的路」,介紹儲能電池安全並探討鈦酸鋰電池的優勢。電池型儲能設備由千萬顆電池組合聚集而成,一顆電池損壞就可能會產生連鎖反應引發燃燒危險,安全等級較電動車更為嚴格。
近年應用數量增加,災害比例也越發顯著,南韓儲能電廠自2017年至今已發生34起火災,電池燃燒事件在世界各地時有所聞,台灣應從中學習以免重蹈覆轍。針對儲能事故進行肇因調查,以及研究電池的失效模式,是提升儲能設備安全的重要工作。
